两年前,就有大臣按照旧例提议让博果尔参政,却一直被皇太后阻止。皇太后一直以为贵太妃会跳出来,事实上无论石慧还是博果尔对此都没有发表过意见。

博果尔年轻识浅,就算进了议政会也是两眼一抹黑,什么也做不了。既然如此,不如安安分分从小差事开始做,至少不怕眼高手低。皇太后能够阻止博果尔进议政会,却决不能阻止博果尔开始参政。

于是,博果尔很快就谋了一份外差,一份在众位亲王知道了都忍不住要为博果尔鸣不平的小差事。皇帝对此也颇为歉意,在博果尔出京之前,将郡王的爵位给了博果尔。

博果尔是先帝之子,后宫母以子贵,子以母贵,就是一个亲王也封的。然而能不能得到,却还要看皇帝的意思。依着皇太后的意思自然是想要再压一压,可是这件事各位议政大臣也站在皇帝这边,皇太后却有些无奈。

这些年博果尔虽然没有参政,但是石慧已经时常让他去办事情。这次博果尔第一次出远门,石慧又给他安排了得力的手下。虽然是小差事,博果尔并不敢放松,事情办得很稳当。

回京之后,有郑亲王等大臣为博果尔说话,加上皇帝对这个弟弟也颇为信重,博果尔终于开始一点点参与到政事之中。他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,稳当的让皇太后想要反对都无从反对。

顺治十七年,缠绵病榻多时的皇贵妃终于病逝,皇帝为此哀伤不止,竟至病倒。

皇贵妃董鄂氏死后,皇帝就一直沉溺于悲伤之中,愈发笃行佛法,甚至想要出家。皇帝有没有超脱石慧不知道,然而不在与太后对着干的皇帝也并没有让皇太后和大臣们满意。

早在四皇子夭折时,皇太后似乎就对儿子死心了,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三皇子玄烨身上。甚至,皇帝成了皇太后教导孙子的反面案例。

皇帝其实也是个可怜人,他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,却一生都被束缚着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该有的样子,唯独容不下皇帝心中一个皇帝该有的样子。

董鄂氏死后不足半年,顺治十八年,这位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的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。因为顺治死于天花,他越过了二皇子,选择了已经出过痘的三皇子玄烨为继承人。又或者是玄烨乃是皇太后一手教导的缘故,而这是他能为皇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情。

在他的生命尽头,他或许已经彻底放下了过往的恩怨,不在怨恨他的母亲。由爱生恨,当放下怨恨的那一刻,无论爱与恨想必也一起放下了。

年仅八岁的玄烨